本篇文章1967字,读完约5分钟
为了不因“疫情”而停止,需要更加不断地奋斗
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走出去”,需要
“共同探讨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引进’的相关政策和经验,对后冠状病毒时期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9月8日,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在年服贸易会期间召开的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高峰论坛上做了如下发言。
今年以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加速了百年不遇的巨变,国际秩序、世界经济秩序、全球经济合作都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也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后冠状病毒时代如何开展外经贸合作论坛的要点议题吸引了众多相关行业的专家,商务部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相关公司代表、俄罗斯等驻华使节等齐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分享观点,提出灼见。
国际经济贸易合作
需要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今年上半年,面对突发新冠引发的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定领导和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驾护航下,中海外贸、外资总体良好,比预期好,为“六稳”、“六保”做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如此,疫情对全球的影响依然深远而复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测,今年全球贸易至少减少了13%至32%。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当前的经济形势。 是“切断”。 国际投资和联系被切断了。 虽然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多种联系被切断的国家之间和多边经贸体制的联系被切断了,但这种切断带来的后果确实很严重。
“我们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利用一切平台再次把国际贸易和投资联系起来。 从中国开始,加强和修复自己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连接被破坏的多边经贸体制。 ”龙永图说。
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元提出,要推进更深的改革,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努力构建新的快速发展格局,关键是“全面开放、更自主开放、更包容开放、更创新开放”。
对此,崔明谟表示,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习主席在年服贸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中,着眼于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挑战和考验,提出了“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共同激活创新,引导合作动力,共同开创互利双赢合作局面”的三点建议, 为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和投资合作指明了方向,为中国企业更积极地“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经济合作奠定了信心和基础。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过程,也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方向。 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为稳定世界经济、实现全球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以开放、合作、共赢的远见,将继承作为互利共享的大国的怀抱和责任,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前进。 ”崔明谟说。
后冠状病毒时代
应该以“一带一路”为线索
面对恢复疫情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后冠状病毒时代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可持续的良好快速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对外经济合作长期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金融投资423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1%,对外承包工程新增合同额1020亿元,增长0.6%,为4913亿元,销售额减少10.5%。
“总的来看,海外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重要项目稳步发展,优于首次疫情预测。 》商务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贸促会原党组书记会长姜增伟认为,后冠状病毒时代应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快速发展,为公司国际合作开辟新的平台和机遇。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 这需要与世界各国合作维持。 对我们来说,必须更加牢固地维护全球化多边贸易组织,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陈氏提出在推进以前流传的“一带一路”合作的基础上,加快数字“一带一路”的建设。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能够逐一发挥我国的比较特点,特别是在5g快速发展的大前景下,而且适应疫情过后的新常态,是为消除世界贫富差距特别是数字鸿沟做出的贡献。
与会专家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必须以“一带一路”为线索,多次“走出去”、“引进”重构,为公司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越来越多的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介于复用空之间,要开展对比精准的合作,紧密结合中国快速发展与沿线各国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规划,有机对接,实现互利双赢和稳步发展。
作为商务部直属的国家一级社团组织,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历来积极服务于国际经济合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走出去”战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政府、公司、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推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的发展 从2007年开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已经主办了6届“走出去”高峰论坛,参加会议的公司代表超过2500家,签订意向合作协议达900多亿元人民币。 “走出去”高峰论坛被组委会认定为企业品牌项目。
标题:“实现更高水平开放“走出去”当有所为”
地址:http://www.bjzghzbx.com.cn/bftt/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