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18字,读完约5分钟
被誉为“中国高铁标杆和典范”的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客运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最繁忙的路线。 在今天的“壮丽的70年奋斗新时代”中,通过京沪高铁,我们来看看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历史。
这里是中国第一个高铁站北京南站,每天从这里出发抵达的旅客超过13万人,其中70%来往于京沪高铁线路。 自助收银台10秒左右就可以取预定的票,“刷脸”2、3秒就可以确认票后上车。 在北京上海之间,说走就走已成为常态。
旅客:很方便。 想去就去,想来就来。 整个过程也很简单,可以用手机订票和退票。 以前的话至少两天,现在的话四个多小时,早上出发,在北京处理好事件,晚上就能回去,所以心情很好。
距离2日近4个半小时,北京和上海的距离似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近。 1963年,京沪间的列车乘坐渡轮穿越南京,再开往上海,运行了近30个小时。 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开通,京沪间列车运行时间缩短为23小时。 1986年4月,随着直达特快21/22次的运行,两区间的运行时间缩短为14小时59分。
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赵非:当时京沪之间是客货混运的双线铁路,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干线。 在春节和旺季,这条线路大部分成了旅客列车,货物运输不容易。 对旅客来说买票很难,对公司来说拜托车搬运行李很难。 这个线上困境是铁路领域想处理的焦点。
当时,在一个国家高速铁路已经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京沪通道建设的一系列方案的探讨、论证更具挑战性。
赵非: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不是有彻底处理问题的方法吗? 怎么寻求这样的方式呢? 鉴于当时国内的承受能力和技术条件,提出建设高速铁路有一定的压力和风险。
1993年,国家相关部委发布的《京沪高铁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报告》指出,京沪高铁建设迫切需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国力可承受,建设资金可处理。
赵非:我们现在把京沪高铁科学、慎重地选择了中国铁路客运快速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企业的档案馆里,京沪高铁全线的一些设计资料见证和记录了京沪高铁的诞生和成长轨迹。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企业档案馆工作人员:从91号到96号,这6个高4米的大衣橱里都是当时京沪高铁的设计资料,有2533卷、4760册,设计图纸6.7万多张。
在这些历史资料中,仅设计文件中的初步设计总证书就有400多页,达到40多万字。 这是北京南站的最终设计图纸,作为中国第一个高铁站,其设计经过了数十次的修订。 一次撰改,一次颠复,设计者在挑战中填补了几条中国高铁的空白。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企业副总工程师张涵:中国高铁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对我国来说,不仅对我们的设计机构来说,而且是(/K0/)怀特。 (京沪高铁)从1990年开工到2008年4月18日,实际上经历了18年非常困难的这样一个过程。
18年来,从前期规划到方案论证、技术标准研究选择到标准体系完善,我国最终形成了京沪高速铁路设计、建设、运营的一系列配套标准。
张涵:(京沪高铁) )是我国高铁的标志性项目,代表着从设计到建设、运行都拥有一整套高铁技术。
年6月30日,全长1318公里、时速350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竣工通车。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铁,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投资规模建设项目。 它连接了中国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圈,连接了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鲁、苏、冀、皖四省,所经过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7%。
赵非:京沪高铁对我国装备制造和带动和促进一点点高科技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沿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开通以来,京沪高铁累计运输旅客数9亿3000万人,年均增长19.5%,累计运输旅客数保持第一位,列车运行数也稳定在第一位。 截止到年末,全线累计运行85万3000辆列车,年均增长17.6%。 今年春运期间2月2日,创下了每天606列的最高纪录。
年9月21日,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高铁在京沪高铁成功实现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营,京沪高铁成为全国最快的高铁。
北京南站信息发言人梁兆钰:北京南站作为京沪高铁的始发站,见证了京沪高铁这8年的快速发展。 北京高铁的运营台数当初为48趟,一天以3万人到4万人的速度运营。 现在每天达到118.5趟,有超过8万人的旅客在运行,这条线路的路线也越来越充实。
根据京沪高铁的标准和经验,中国高铁网越来越紧密,随后建成的京沪、青徐、兰沪汉蓉沪昆和宁杭等10多条高铁连接京沪高铁,通达范围基本覆盖全国。 截止到2009年,中国高铁里程达到2.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高铁已经累计载运旅客100多亿人。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企业孙树礼总工程师:要在京沪高铁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继续引领世界。 在更高速的高速铁路研究中,在智能铁路、精品工程的建设中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世界第一条智能高铁北京张高铁正在铺设轨道,预计明年开通。 目前,我国积累了寒带、热带、大风、沙漠、冻土等不同气候和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建设的丰富经验,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发达的高速铁路网。
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地址:http://www.bjzghzbx.com.cn/bftt/10549.html